F
U
L
L
 
L
O
N
G

清明節為什麼要舉辦法會?

清明節為漢族的傳統節日,以杜牧的《清明》為例便是一首從古流傳至今已家喻戶曉的七言絕句,開頭的第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便述說了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徵;「路上行人欲斷魂」刻劃了人物的動態,來來往往的人群慢慢匯聚成一個家族,以祭祖為目的使得能夠再次與家人齊聚一堂。特別是〈欲斷魂〉一詞也描繪出心中的負重感。 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不僅是書面上的論述,但也真切的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亦是尊老愛幼亦或孝順父母直至親人已故我們還持續的慎終追遠;透過宗教儀式與祭祀空間之往生蓮位給出惦念世界的深度,或許也可藉由法會儀式,將安奉於蓮位之上的名字喚出,彷彿重現已故親人依舊伴在的場景以表對生命逝世的情韻作為個人內在情感動因的依附。 辦法會是清明節期間的一項傳統活動之一,人們會燒香、獻花、燭照、祭拜祖先和神靈等,向祖先和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敬禱之情。這不僅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之一。同時,辦法會也能夠促進家族的團結,加深親人之間的感情,讓人們更加重視家族的傳承和發展。 古詩隨著時代的更迭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做為後輩的我們更接受了長輩的傳承;台灣文化雖是多神信仰,但是莫忘初衷這句成語經由教育、人文知識的吸收卻也時刻伴隨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上香、祈福,我們追思、悼念,我們始終相信那些逝去的親人不僅僅只是活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祭祀、誦經、緬懷且感恩,且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我們為所有的家人祈求平安。

回上一頁